▲點擊音頻聆聽音乐
真淳雅原是一饼茶的名字。
1993年前后,台湾茶艺会会长吕礼臻带朋友来到我的茶艺乐园,想找一些老茶来喝。尝试了50年代的红印圆茶和30年代的宋聘号,其中,宋聘号迷人的中药香让他们为之一振,茶汤红绵细滑,回味无穷,生津不断,进入身体人感觉微微冒汗,全身变得暖暖的,这种状态非常可爱。
吕礼臻索性从我这里拿了一饼宋聘号,带着一批台湾茶人直接跑到云南易武寻根问底去了——理由是,“喝到那么好的茶要找原产地,我希望重做这款茶。”
他们找到当时管理易武山的乡长张毅,与他商量要重做宋聘号。由于1940年代,日本侵略中国,当地很多茶农都离开了,也再没有生产。但吕礼臻很有毅力,找到了当年监制这批宋聘号的老人——张官寿,老人已经80岁。吕礼臻诚心恳求他帮忙,通过张官寿又找到几位曾经参与做这批茶的人,然后动员几个年轻人跑到茶马古道寻找原料,最终找到一片古树林。
依托这片古树林,1995年,吕礼臻尝试做新的“宋聘号”。小批量的碾压直接采用传统方式:上面拿石头压,下面用人手工摇。出来的茶叶滋味还不错。吕礼臻兴奋地跑到香港,第一时间拿给我试喝。
第一泡茶汤入口的瞬间,我百感交集:新“宋聘号”已刷不出当年的老韵。纵使原始原料原班人马又如何?我遇到宋聘号时,是自1930年经过60多年转化才喝到的那一口红宝石汤汁,当时我48岁。想喝到下一口原汁原味,同样要等60年以后了,那时我已经100多岁,很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和轮回。
不过,吕礼臻他们在茶马古道发现的那一片古树林还是大有用处,因为从未被人开发,呈现原始天然,即使无法再造“宋聘号”,也不失为一个上好茶品的原料所在地。为此,吕礼臻专门邀请了台湾茶界资深的林氏兄弟,以及茶业专家陈怀远,一道前往考察这片古树林。
这片天然古树林,能供应的茶叶原料大概五吨,茶山偏远,交通不便,运输便是件头等艰难的事情。运送原料的卡车从昆明开到易武,就需要两天。有一次,吕礼臻在易武等来的是车爆胎的消息,只能继续等上几天。吕礼臻他们决定,就地取材,当地制作。1996年,他们遵照严格的传统做法做出了一批茶,取名:真淳雅号。
整批茶从昆明发货到台湾,台湾海关在检查时发现是从大陆来的普洱茶,整批茶被扣关。
吕礼臻致电给我,希望我能帮忙收留到香港的仓库,我答应了。
就这样,整批“真淳雅号”辗转来到香港,其中小部分直接转运去了韩国,剩下四分之三全部存留在我“茶艺乐园”的仓库。每次需要提货时,吕礼臻带几个人从台湾飞来香港,每人拎几筒回去。
“真淳雅号”在我店里卖得也不错。它精彩的地方在于:这是重做的头批易武茶,在易武地区也是最引人瞩目的。茶的原料选自1949年以来从未被摘过的古树,遵循的更是传统制作工艺。不过,这一切都归功于对好茶有着执念的吕礼臻,是他的刻意追求让经典还原。
几年后,我一次性从黄丽雪女士手中接收了5000多片“真淳雅”。
当年吕礼臻因为预算原因,对这批“真淳雅”的包装比较简陋,我全部接手之后对它重新进行了设计,并充分尊重原著:包装上大写的“真淳雅”,注明:新宋聘号。
之后,在杂志访问和教学中我都竭力宣传这批茶,加之茶本身的品级不错,“真淳雅”声名鹊起,常被同业人与1949年前的老茶号“宋聘号”相提并论,身价水涨船高。
2002年,吕礼臻再次选择在易武重做“真淳雅”。
“真淳雅号”和“宋聘号”,隔的只是时间,可就是时间这个东西,无法复制,更无法以任何高明的工艺替代,唯有等待。如今,20年过去了,最幸运的还是40年后能喝到这批茶的人,唯有他们,才有机会实现与宋聘号的再次相遇。
作者:陈国义
朗读:胡津津
编者:青牛君
排版:小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