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點擊音頻聆聽音乐
很多人钟爱普洱,因为它“越陈越香”,能陪伴你慢慢变老。人总是惧怕衰老,唯有存普洱茶时,有点“望茶盼老”,希望快些老去。那时,这些存茶就是你除了家人之外最亲密的朋友。
我还没正式做茶之前,有位普洱茶批发商带我去看他在港岛长州的仓库,推开门,我站在门口往里看,黑压压一片,正欲迈脚进去,一股发臭的味道迎面冲出来,我的胃有难以忍受的反应——想吐,我本能地往后退了两步。那位批发商从里面走出来,手上拿着两包茶,拉我直接上二层试茶。我对刚才的味道心有余悸,之后的试茶过程自然也不愉悦。
“难道我们每天喝的普洱茶,就是在这种发臭的仓库里储存?”回家之后我一直想不通。很长一段时间,那种不悦的味道停留在我的记忆中,以致我看到熟普都有点害怕。1988年茶艺乐园开业以后,我很少涉及熟普,偶尔去国货公司买几片放在店里充充品种,也会格外强调:一定不能有发霉的味道。
1993年,我收到一款编号7542的普洱生茶饼(之后的“八八青”)。从它进仓那天起,我就悉心地照顾它,生怕它受潮、有异味,我绝不允许有发霉的迹象。我在香港青衣岛买到一个八层的仓库,东西各开一扇窗通风。每次打开仓门,一股草原的芳香和青苹果的果香,扑面而来。
八八青饼
每月我都会去青衣岛的仓库定期察看。10年过后,茶饼生发出梅子香,冲泡时,茶叶被水分解后颜色还是发绿,入口品尝,不纯,有生草的腥味,口感粗糙,缺乏三四十年普洱茶的茶韵。15年过去开始生发出野樟木的香气,20年左右出现了梅子香和淡淡樟木香的混合体,我再喝,居然也还未转化。直到30年之后,这饼茶才开始有点滋味,好比“家中有女初长成”,到了不错的年纪。想想当初的宋聘号、可以兴,就是在这样以十年为单位的岁月跨度中无声无息蜕变成今天的面貌。等待,如此美好,却又何其漫长。
习惯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储存普洱茶,10年之后我渐渐走出了一个误区:普洱是发酵的产物,这与熟普湿仓储存根本不是一个概念。对于普洱茶生茶而言,真正的发酵是在陈化过程中产生的;对于普洱茶熟茶,虽然经历了人工渥堆发酵,但在出堆后,仍需一段陈化时间,其品质才能进入佳境,只是陈化时间相对生茶缩短了很多而已。
而对于人工渥堆的发酵技术,早在70年代,云南普洱茶研究所就已经给出了科学的模式:传统的一批20吨普洱茶毛料,按每100斤毛料放30斤水的比例进行渥堆发酵,将水均匀洒到茶里,翻堆让茶叶均匀吸收水分,用麻布将整堆茶全面覆盖,起到锁水的作用。平均两周左右翻堆,成熟期两三个月,开堆,分装到麻包袋,转入干燥的仓库,褪掉那种湿闷的味道,让它自然地慢慢陈化。这种正规发酵流程好比衣服当时水洗之后晾晒阴干,一日泡了两天再来洗,就会出现一股发霉的味道。我在港岛长州那家仓库的所见所闻,大概就属于后者。
2006年,我一个昆明的学生罗宛瑜想投资普洱茶,希望我当她的普洱茶仓储顾问。她将仓储地址选在云南沅江一片被废弃的校舍。我去到现场考察,推开窗户,能看到两座山,一股带有野花香的空气窜入口鼻,自然清新。我认可这个地方,同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改良——当时玻璃窗有破损,无法封闭,担心雨水进入屋内,所以先修缮了窗门,之后要求在地面加一个承托货物的木板隔潮。我直接从香港调过来一批不同年份的普洱茶放在里面做试验,嘱咐她每天将温度湿度的具体数据报告给我。校舍共有两层,我安排一层放熟茶,二层放生茶。从她每天上下午提供给我的温湿报告来看,温度方面比较理想,早上12-15度,中午20-28度,晚上10-15度。但湿度方面,上下两层差异巨大,在云南的雨季,一层的相对湿度能大到80%到90%,二层要好很多,在50%到70%之间。
我每个月都会亲自到沅江。半年之后,我抽出一楼靠近地面的熟茶和二楼的生茶做测试,感觉二层的生茶存储得当,茶香和滋味都保存得非常好,而靠近地面的第一二层货架的熟茶夹杂有很浓的水汽潮味。看来,木板虽然间隔地面有八厘米,但依然受潮明显。而一楼摆放在货架第三层以上的茶都没有受潮的迹象。这也启发了我对普洱茶仓储环境的概念——普洱茶最好不要放置在靠近地面,潮气让普洱茶的香气锐减,混合生发一股很奇怪的味道。即使需要放在地面层存储,也必须配备抽湿机,避免普洱茶发霉。
2007年,我遇到一位在东莞的茶叶批发商,他当时拿出一片普洱生饼给我,我打开包装纸:茶的表面非常油亮,有着夕阳的红润色泽,这种光泽我10多年前在昆明的一家茶店见过,属于上好的茶品。表象可人,但泡来喝,我失望了:茶汤淡淡的,入喉没滋味。茶的包装上明明注明“春茶”,为什么滋味如此不足?
我要求去参观他屯茶的仓库,他同意了。一入仓,我感觉闷热,环顾四周,发现整个仓库从上面到侧面都是用瓦坑铁皮,受太阳暴晒,高温环绕,好像将人闷在桑拿房中。在这个环境下,几天之内茶中的水分都被蒸发殆尽,剩下的只是茶的纤维元素和茶油。茶油是最后被蒸发出来的,平时我们喝到的茶的香气中,包含的一部分是茶油挥发出来的香气。当茶油全部被蒸发出来,纤维继而被蒸干,茶的表面会很油亮,但茶的芬芳和香气却都被分解掉了。这完全能解释那位批发商的茶叶,因为仓储不当,而使得茶没有了后期陈化的活性。
在了解普洱茶的茶性和存储科学之后,我相信自己找到了适合普洱储存的“干仓之道”。那一批青涩的7542正是沿着我为它选择的干仓之道,在岁月沉淀中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香气,成为现在世人所看到的“八八青”。或许,若干年之后,它终会成为普洱生茶的年代标杆。
除了“八八青”,我收藏的很多茶品都能保证在岁月中滋味有增无减,我相信,用心的储存,才会让好茶在时间中拥有永恒的魅力。
2008年,大陆很多茶友慕名而来,有的直奔“八八青”。有机会喝到我的茶,他们很感激:“陈先生,你那么多好茶,为什么不在大陆开一家?我们来香港一趟不容易,如果在大陆开我们就方便来了。”远道而来的诚意打动了我。2010年,我来到广州考察。当时广州塔刚建好,邀请我们入驻。但此时我发现茶艺乐园在大陆已经被抢注了。
眼下,要想进军大陆,唯有自己重新创意品牌。
我思考良久:“大陆的茶友知晓我,多是因为“八八青”,而“八八青”的完美呈现得益于我所选择的干仓储存。这是我多年来实践的精髓。”我决定,取用“干仓”二字。“滋味”在广东口音中表达的是留恋在口腔和转化的味道,取用同音字“之味”,因为看起来更加简单,让人一目了然。于是,属于我陈国义的一个崭新品牌——“干仓之味”就这么诞生了。但我觉得四个字容易被人冒用,于是附加上我本人的人像和英文元素,并亲笔签名“陈国义选茶”,下面注明“八八青干仓创始人”,整体logo呈U型,元素丰富又不失整体感。
2010年9月,国内第一家“干仓之味”茶艺馆落户广州著名的标志性建筑“小蛮腰”。“小蛮腰”是美丽广州城的象征,正如“干仓之味”诠释了我的茶之道。
作者:陈国义
朗读:胡津津
编者:青牛君
排版:小爽